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中信证券诸建芳:高技术制造业、居民消费及基建投资将成增长动力源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是什么?主要增长动力源有哪些?就这些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诸建芳认为,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犹存,或再度扰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中美博弈不断升级,例如近期美国又无端将我国几家优秀的科技、医药企业列入限制清单,以遏制我国产业升级进程;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重构,考虑到疫情对全球贸易的冲击,部分国家开始考虑更多的本土化投资。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短期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叠加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切换,给工业企业,尤其是集中在中下游、议价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冲击。在供需循环动能放缓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对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较为担忧、预期转弱。

但是我国经济韧性较强,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2022年经济增长亮点较为明确。从最新数据来看,目前的经济状态延续了8月份以来逐月向好的趋势,例如从生产端来看,11月份工业生产就在较高景气区间进一步回升,服务业总也呈恢复态势。展望后续,预计高技术制造业、居民消费以及基建投资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源,

第一,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疫情发生以来,许多产业的景气受到了抑制,但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累计至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增速高于同期整体工业水平。景气较高,也使得相关企业对未来的发展预期明朗乐观,投资规模持续扩张,累计至11月份,整体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对总体投资两年平均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成,年内首次超过来自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提供了韧性。

第二,消费有望在2022年恢复至潜在增长水平。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场景限制和社交隔离,服务性消费受到了明显的扰动。但从最新的消费数据来看,尽管短期内再次发生散点疫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下滑幅度,却明显弱于此前因散点疫情而下滑的幅度,反映了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完善,对社会、经济运行扰动逐渐减小的特点。预计2022年,随着企业利润、居民就业的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也有望增加,为消费提供向上动能,因此预计消费有望在2022年恢复至6%-7%的水平。

第三,基建投资在项目储备、资金来源都有较强支撑,具有向上空间。近期基建投资增速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冬季不适宜项目开工,但向后展望,预计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也有向上空间。一方面,当前中央要求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基建项目储备较为丰富,预计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300832)等领域都将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年内新增专项债的加快发行和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的提前下达,也为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

同时,预计2022年出口增速由于海外主要经济体的供需缺口收敛将边际放缓,但考虑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屈指可数,因此出口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之一。另外,随着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规范进一步明确清晰,目前在持续磨底的地产投资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并且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地产投资中的建设、安装工程等环节将有向上动能,因此地产投资后续也有望温和回升。

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预计明年的经济政策将适当发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将保证支出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从财政资金投向来看,预计“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将加快落地,这将对新旧基建均有显著的拉动,也有助于托底经济增长。

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灵活适度,更多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2月份以来,货币政策较为积极,通过降准、下调LPR报价以及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运行。展望后续,不排除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但是可能会更多的采用类似前期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尤其将定向支持中小企业、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需求。

诸建芳建议,下一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出台政策应对人口新形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加深、流动人口占比提升等新特点,这将给我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带来深远影响。建议积极出台政策,以应对人口新形势带来的影响,例如,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切实有效提振生育意愿;又如,随着60年代“婴儿潮”人口集中进入退休年龄,2022年退休人口或明显高于新参加工作人口,或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以补充劳动力数量等等。

第二,平衡改革政策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影响。今年我国以更战略的眼光谋篇布局了一些中长期政策,包括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等,但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定偏差。建议后续在扎实实现中长期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政策的短期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和统筹协调,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第三,关注居民消费品价格超预期上行的可能。(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责任编辑:张雪)

关键词: 中信 将成 基建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