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跃居万亿城商行在即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趋势仍将持续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又有了新动作,中原银行吸收合并省内三家城商行,总资产跃至万亿在即。3月11日,中原银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均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已经于2022年3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吸收合并的有关事项。
近年来,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已成潮流,2020年至今,多地区域性银行合并重组为省级城商行,包括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等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监管环境变化,部分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抱团取暖,一是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希望达到1+1>2的效果,有效化解风险,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水平;二是兼并重组有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四家银行同步公告新进展万亿城商行成立在即
历时近半年,中原银行吸收合并省内三家城商行又收获新进展。3月11日晚,中原银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相继发布关于吸收合并事项通知债权人的公告。
公告显示,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商行改革重组的重要部署,为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做优做强地方金融,着力打造一流城商行,提升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中原银行拟以增发内资股股份方式换股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股份。
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和焦作中旅银行将注销法人资格,其清产核资后的全部有效财产、债权、债务、业务、网点、员工、合同以及其他各项合法权利与义务等均由中原银行依法承继和承接。
公告还透露了合并事宜的最新进展——上述四家银行已经于2022年3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吸收合并的有关事项。不过,本次吸收合并尚需取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核准。
中原银行拟吸收合并洛阳银行等三家城商行事宜,自去年10月就开始筹备,如今距离最终完成合并只差临门一脚。
2021年10月27日,中原银行公告宣布,董事会通过拟由该行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潜在吸收合并完成后,该行将继续投入并拓展其本身的主营业务。
2022年1月26日,中原银行再度发布公告称,该行、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订立吸收合并协议。根据协议,中原银行已有条件同意以总代价约人民币284.70亿元(相当于约341.64亿港元)收购售股股东于目标银行持有的所有股份。
截至2021年9月30日,洛阳银行的总资产为2898.2亿元,平顶山银行的总资产为1155.24亿元,焦作中旅银行的总资产为923.94亿元;中原银行总资产为7311.52亿元。这意味着,吸收合并完成后,新中原银行总资产将突破1万亿元,达1.2万亿元,从而使得该行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的资产规模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8位,同时也将成为河南省内首家资产规模破万亿的银行。
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指出,市场化、有效率的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有助于提升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率、降低行业风险、增强银行竞争力,提振市场对中小银行发展信心,有助于加快处置风险资产,完善内部治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经营活力与稳健性等。
据财经网金融梳理,此次被吸收的三家银行确实面临着经营增长、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压力,洛阳银行2020年末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下滑了4.7%、9.42%;平顶山银行2021年三季度末营业收入下滑6.49%;焦作中旅银行2021年三季度末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下滑0.45%、3.21%。资产质量方面,2021年三季度末,洛阳银行不良贷款率达2.74%;2020年末,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58%、2.05%,均高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及全国城商行的平均水平。
解中小银行之困“抱团取暖”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屡见不鲜,具体形式除了像中原银行一样由一家区域性银行吸收其他地方银行之外,更多呈现的是,多家区域性银行合并新设省级城商行,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均由此而来。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同意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设立四川银行;2021年4月,银保监会同意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设立山西银行;2021年5月,银保监会同意在辽宁省沈阳市筹建辽沈银行,并于同年9月同意辽沈银行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辽阳银行。
中小银行“抱团”现象屡次出现主要是为了“取暖”。2021年9月,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其中指出,疫情冲击下中小银行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有所下滑,补充资本的紧迫性进一步上升。部分中小银行资质相对较差或经验不足,通过市场化方式发行资本补充工具面临较大困难。
同时,该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对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机构评级,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无高风险机构,城商行中有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71家和122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3%。
在此背景下,“合并重组”不失为中小银行解困的重要手段。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且很多不良率高企,没有规模优势,传统业务也发展受阻。合并重组有利于提升规模效应,提升补充资本金的能力,减少银行人员的冗余,降低合作间的交易成本,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减少科技投入的重复建设成本,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和差异化服务水平。
事实上,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也一直积极推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银保监会在2022年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及“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支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在辽沈银行、山西银行的合并过程中,辽宁省与山西省分别发行的100亿元、153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通过国有金融资本公司辽宁金控、山西金控注资入股新设的省级城商行辽沈银行和山西银行,用于补充资本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在较长时间内都是大趋势。周茂华分析称,监管部门鼓励中小银行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完善治理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整体银行业面临经营环境较复杂,少数中小银行经营压力相对大,近年来也有不少合并重组案例。综合来看,预计未来仍有部分中小银行将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提升经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之后,要想达到“1+1>2”的效果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周茂华指出,不同特点情况的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并非易事,将要面临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治理、业务板块梳理、发展定位等方面的挑战。如果中小银行重组后人员与管理不能有效整合,就难以实现股权结构优化、降低潜在风险、提升经营效率等目标,只是虚增规模,可能出现1+1<2的情况。
以合并新设的山西银行为例,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曾指出,该行作为合并设立的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资产质量有所夯实,存款稳定性较好。此外,山西省及各地市政府对山西银行的支持力度较大,在山西银行合并重组阶段协调资金对山西银行成立前存量不良资产批量处置,以改善山西银行资产质量,未来亦将在资本补充、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山西银行一定支持。
但另一方面,联合资信表示:“山西银行重组设立时间尚短,收入结构相对单一、盈利能力尚未体现,贷款业务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关注类贷款及逾期贷款规模较高,部分同业及投资资产出现违约且拨备覆盖程度有待提升,负债来源有待丰富等因素对其经营发展及信用水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作者:钱晓睿】(编辑:钱晓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