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热点报告——航运指数】疫情超预期,集装箱需求预期走弱

报告日期:2022年4月29日

★ 物流不畅,出口受到冲击

目前进出口最大的约束在于内陆运输,港口并非瓶颈所在。3月以来上海疫情持续超预期,物流运输难以保障通畅,卡车运力严重不足,上海市内货运流量相比疫情前降幅最高达到80%。港口实际拥堵程度并不严重,处于历史正常波动范围,而且随着危险品装卸的正常化,港口效率在上周已有改善。如果疫情持续边际改善,物流恢复正常是早晚的问题,但目前看疫情的不确定性仍然偏高,物流恢复进度可能相对缓慢。4月出口增速环比回落已是不争的事实,5月出口境况不佳也将是大概率的事。

★出口订单外流至东南亚

商品生产、运输受到疫情冲击,海外订单出现外流。国内疫情持续超预期,另一方面东南亚疫情管控逐渐放开,二者在出口上的优势地位出现了逆转,4月开始,部分出口订单逐渐流向东南亚,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订单外流趋势很难出现逆转,时间越长,订单流失幅度越大、未来出口修复难度也越高。但东南亚对中国的替代程度有限,很难完全弥补中国的缺口。预计4月亚洲地区集装箱出口数据将受到中国疫情拖累。

★供需缺口收敛,但空间有限

虽然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集装箱需求边际走弱,但供应端的配合调整,或可避免缺口的加速收敛,缓和运价回落,预计运价短期仍有一定下行空间,但幅度有限。运价拐点是否会提前出现,取决于5月国内疫情好转幅度与管控放开程度,但目前看拐点提前的概率正在不断攀升。关注国内疫情状况和订单外流幅度。

★ 风险提示

疫情管控大幅放开,美联储加息出现变数,俄乌局势变化等

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急剧恶化,疫情发展持续超出预期,在严格清零政策要求下、国内管控力度有所升级,制造业和物流运输受到较大冲击。上海港作为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疫情的持续也对集装箱出口形成了一定负面扰动。此外,虽然多地管控升级、但在奥密克戎面前仍然显得非常吃力,疫情在国内迅速扩散、持续时间也难以预估,集装箱市场预期出现松动。内忧叠加外患,集装箱供需偏紧的格局有望得到改善。

1

物流不畅,出口受到冲击

上海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约20%,是国内主要的对外贸易窗口。3月以来上海疫情逐渐发酵并不断失控,下旬开始疫情管控全面升级,全市过渡到封城管理。由于上海市内运输需要核酸、疫苗接种、通行证等多项证明,往返上海高速路口审查严格,外地司机返回当地还面临14天自费隔离,物流运输难以保障通畅,卡车运力严重不足,上海市内货运流量相比疫情前降幅最高达到80%。大量抵港货物不能及时运出港口,出口也并不顺畅。虽然在政府和港口集团的极力保障下,港口基本运行正常,但冷藏箱和危险品堆放受限,导致这两类货物无法正常装卸,引起港口效率小幅下滑的同时,长江入海口海域出现拥堵。

目前进出口最大的约束在于内陆运输,港口并非瓶颈所在。上海港等泊集装箱船数在4月20日达到120艘,创下2018年5月以来的高点。随着下旬上海港放松危险品装卸要求、危险品装卸恢复正常,拥堵出现好转,截至4月26日,等泊船数下滑至89艘、环比高点下降26%。从效率维度看,虽然4月港口效率小幅下降,但幅度有限,不论码头船舶处理量还是集装箱船等泊时间,都处在历史正常波动区间,而且,随着危险品装卸的正常化,港口效率在上周已有改善。

上海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多地疫情再起,出于对经济的担忧,政府也在极力推动物流恢复。如果疫情持续边际改善,那么物流恢复正常是早晚的问题,但目前看疫情的不确定性仍然偏高,物流恢复进度可能相对缓慢。4月出口增速环比回落已是不争的事实,5月出口境况不佳也将是大概率的事,但环比4月可能会所改善,而改善幅度取决于物流恢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2

出口订单外流至东南亚

商品生产、运输受到疫情冲击,海外订单出现外流。此前,2021年三季度东南亚正值疫情高峰,中国对东南亚出口产生新一轮替代,但随疫情回落,东南亚经济逐渐修复,订单有所回流。我们在年报中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稳定性的价值在疫情下显得尤为突出,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在疫情管控中的优异表现赋予了中国出口的相对优势,中国对海外制造业的替代趋势存在一定不可逆性。2022年1-2月中国、东盟对美国的出口数据一定程度能佐证这一观点,四季度开始美国对中国进口与美国对东盟进口的比值有所回落,但截至2月,但这一比值仍未恢复到2021年二季度的水平。

然而供应链稳定性建立起来的相对出口优势,正随着疫情不断超预期、开始瓦解。3月国内特别是上海仍处于疫情初级阶段,社会面生产运输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下旬开始病例数激增、管控不断升级,国内供应链受到挑战。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新冠病毒持续地迭代变异,最新的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强、潜伏期长,要实现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管控力度很难出现边际放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封城、全民核酸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将是常态,或对供应链形成持续、反复地冲击。另一方面,年初以来东南亚陆续放开疫情管控,比如目前除文莱外的东南亚国家已经取消旅行限制,疫情的常态化虽然无法保证社会生产完全修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因此,目前现状是中国和东南亚在出口上的优势地位出现了逆转,4月开始,部分出口订单逐渐流向东南亚,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订单外流趋势很难出现逆转,时间越长,订单流失幅度越大、未来出口修复难度也越高。

3

供需缺口收敛,但空间有限

东南亚和中国出口结构类似,但从产业链结构和出口体量来看,东南亚出口主要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美国对东南亚进口的商品规模也只占到对中国进口量的50%左右,因此东南亚对中国的替代程度有限,很难完全弥补中国的缺口。预计4月亚洲地区集装箱出口数据将受到中国疫情拖累。

俄乌冲突加剧全球通胀压力,海外需求预期进一步走弱,欧洲集装箱需求已经显著下滑;美国经济需求端呈也边际走弱态势,但受疫情和劳工谈判影响,集装箱进口需求维持高位,且节奏上仍然偏强。但美国5月预计将加快货币紧缩,如果力度偏大,可能加速需求端收缩,集装箱需求的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叠加劳工谈判造成的订单前置,三季度海运旺季不旺的概率大幅增加。

供应端仍然偏紧。一方面,北美拥堵持续反弹,但亚洲出口受国内疫情拖累,反弹节奏或放缓。截至目前,北美海域的拥堵状况并不乐观,美西近两周拥堵船数出现反弹,截至22日,洛杉矶和长滩两港集装箱船数达到75艘,与4月上旬近60艘的阶段性低点相比,回升约25%,本周等泊量还在继续增加。与此同时,4月以来美东和美湾港口拥堵也仍然严重,等泊集装箱船数增加维持高位、港口效率下滑。另一方面,国内疫情引发的港口拥堵虽未对港口运营造成实质性影响,拥堵的持续性也相对有限,但短期的拥堵对运力供应然存在负面扰动。此外,市场预期转弱加上疫情影响,班轮停航和跳港的情况频发,4月船舶闲置率有所回升、但依然处于低位,运力的调节空间十分充裕。因此,不论从被动还是主动的角度评估,供应趋势性收紧的趋势不变,只是节奏或有所放缓。

虽然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集装箱需求边际走弱,但供应端的配合调整,或可避免缺口的加速收敛,缓和运价回落,预计运价短期仍有一定下行空间,但幅度有限。运价拐点是否会提前出现,取决于5月国内疫情好转幅度与管控放开程度,但目前看拐点提前的概率正在不断攀升。关注国内疫情状况和订单外流幅度。

4

疫情管控大幅放开,美联储加息出现变数,俄乌局势变化等

兰淅高级分析师(航运)

从业资格号:F03086543

投资咨询号:Z0016590

Email:xi.lan@orientfutures.com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