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下,浅析年龄对道德判断倾向的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你在一个火车站负责轨道切换操作,有一列失控的电车飞驰向前,如果被它撞击会立刻死亡。
(资料图)
电车行驶前方是正在施工的路段,轨道上有5个人正在作业,假如任由电车径直向前会使5人遇难。
此时,你可以扳动控制杆,将电车导向主轨道旁的另一个岔道;不幸地是,另外这个岔道上也有1个人在作业。 扳动控制杆使电车变道必定会使之遇难。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会选择扳动控制杆?
Foot提出的电车难题及其变体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中跨世纪的经典困境范式。
在道德困境选择过程中通常要求人们在是否愿意牺牲一个无辜者以挽救五个人生命的两难抉择中, 进行“鱼”和“熊掌”般艰难的心理博弈,这被认为是道德判断的过程。
道德判断 指人们基于一定的内/外部准则,对某类行为进行或善恶好坏、或是非对错的判断,并做出抉择的过程。
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纷繁杂呈, 由社会道德问题演化而来的道德困境范式逐渐成为研究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心理冲突过程的重要工具。
心理学家们想要利用道德困境捕获心理冲突过程,以解析个体做出道德判断的机制,进而预测接下来的社会性行为。
近20年来, 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尝试揭示道德判断产生的心理机制,被誉为道德研究的“黄金时期”。
目前,最具影响的解释模型包括 传统理性主义模型、社会直觉模型,及双加工理论。
传统理性主义模型强调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单一作用,而 社会直觉模型强调道德判断时情绪加工的优势。
这导致很长一段时期内,道德判断研究机制都伴随着对情绪与认知的争论。
随着信息加工技术的应用,对认知和情绪的探讨逐渐精进,双加工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将道德困境的两种不同抉择归为两种倾向: 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
功利主义者被认为是“理性人”,行为选择取决于其对具体事件载体结果的认知,受认知主导。
换言之, 个体面对两难困境时做出选择的潜在心理加工过程可以归为关注利益最大化的差异。
如果代理人行为能够使结果利益最大化,在道德上便可以接受;反之则不被接受。
道义论者被认为是“情绪人”,行为选择取决于其对具体事件载体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的认知。
即 个体面对两难困境时做出选择的潜在心理加工过程可以归为关注伤害行为差异。
如果某一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可以在道德上接受而不受内心谴责 ;反之,若不符合道德规范,就不被道德准许。
围绕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学者进行了大量诸如衡量被试对道德困境的反应,探究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取向的差异。
比较个体在不同的认知加工和情感投入水平下的道德判断反应 ; 甚至借助认知神经技术,探寻大脑不同区域与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倾向的关联性等的研究。
尽管传统困境范式广泛应用于道德判断研究,但 随着研究的深入,它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质疑。
有学者认为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脱离现实,证据表明, 研究对象往往认为电车困境是有趣、脱离现实性的,并不会发人深思,因而探究其心理加工过程是盲目的。
此外,尽管有证据表明 功利主义倾向和道义论倾向在道德判断心理加工过程中具有独立影响。
但现有道德困境分析方式只能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客观有效的指标量化和剥离独立这两个因素。
在现有研究过程中, 通常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彼此对立。
即 其中一方增强会使得另一方降低 ,这也使得许多研究者将被试对于道德困境选择的外显倾向与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解释发生混淆。
为了解决传统道德困境范式在测量水平上的缺陷,Gawronski等人尝试 通过多项式决策树数学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被试在道德判断时对代理人行为结果的敏感性、代理行为的道德规范属性的参数重新独立量化个体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心理加工过程。
不仅如此, 模型还引入个体一般反应倾向参数,用以解决传统分析中无法分离的伤害/不伤害代理人的行为惯性。
来 更准确细致地解释个体在道德判断中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心理机制 。
此外, 传统道德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局限是缺少对生命周期中的最后阶段,即老年期的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 老年道德社会化问题成为新的议题, 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年群体依然占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权力领导职位。
有证据显示, 年龄增长通常伴随着认知水平衰减过程 ,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在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等认知控制能力上表现更差。
不过,由于老龄化与心理机制研究的复杂性及其队列差异,关于老龄化和道德判断的研究进展缓慢,对于成年后期道德判断特征仍知之甚少。
对认知资源下降是否对老年道德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老年人的道德判断是否更注重利益等问题的答案仍缺乏响应。
老龄化人群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链条,与年轻人相比,其道德判断水平也亟待关注 ,这是了解老年期道德判断与社会合作行为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 研究试图通过新的CNI分析视角,来探讨道德判断与年龄的关系及其潜在心理机制。
一、道德判断与年龄的关系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者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将道德研究纳入整个生命周期内,极大促进了对成年期道德的研究。
此后, 围绕着理性主义理论、社会直觉理论与双加工理论模型。
学者从多个机制对道德判断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理过程进行解释, 但存在较大的分歧和实证差异,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道德判断倾向与年龄差异
由于成年期道德发展水平队列差异研究结果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二十一世纪以来, 道德研究的主题悄然变化,对个体道德水平或道德推理能力的研究逐渐褪色。
目前研究 主要以检验道德判断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主 ,如: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倾向的差异。
事实上, 个体道德判断倾向是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二者不可分离 ,对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判断的衡量有相似之处。
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个体道德的差异和道德发展的特征。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 道德判断倾向的存在年龄差异 ,如:新近一项对比不同年龄群体在道德两难困境上表现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与功利主义判断相比,老年人比年轻人做出了更多地道义论道德判断 ;纵向研究也发现了相应的结果,即世代效应及年龄群体的道德判断差异。
研究发现, 年轻人更倾向于认同“以少换多”的选择,但随着出生队列变迁,老年人更容易做出基于道义论的道德判断。
尽管如此,有研究者认为, 传统研究中将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道德判断简单地对立起来并不能揭示道德判断的加工过程,甚至是结果出矛盾。
原因是 两种倾向对立并不会使个体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冲突。
有研究发现,当在困境中改变牺牲与挽救人数比例时,被试做出功利主义选择将毫不费力,可见人数的最大化原则很重要。
事实上,这样非此即彼的对立倾向也使得一些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
有证据显示, 在后习俗水平,个体尊重平等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年轻人可能会认为牺牲一条生命去救五条生命是不公平的。
因此, 青年做出道义论道德选择的程度高于老年 ,而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做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
总的来说,虽然可以把研究解释为存在文化差异等其它不确切因素的影响,但是这样的结果差异总是让人感到困惑。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被试在传统道德困境中做出的外部选择与道德判断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内涵发生了混淆。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道德判断的选择并不等于道德判断的倾向 ,其中一方减弱并不会导致另外一种倾向的增强,而是共同作用于道德判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二、研究总结
道德判断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内/外部准则,对某类行为进行或善恶好坏、或是非对错的判断,并做出抉择的过程。
人们的判别准则通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了解这一差异很重要, 这是表征人们在道德判断与社会合作中行为表现的重要机制。
关于道德判断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其通常招募成年早期被试,然而种种研究表明, 由于认知和情感加工的相对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道德判断过程中可能存在年龄差异。
此外,自科尔伯格以来,“两难困境”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道德研究通常采用这类困境对个体道德发展与道德判断倾向进行研究。
道德困境俨然成为传统道德判断研究的重要范式。
至Greene双加工理论提出时, 研究者将人们在道德困境中的两种抉择划分为功利主义与道义论道德判断两种倾向,并大大丰富了道德判断的研究。
然而,近年来, 对传统道德困境范式下道德判断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 传统困境范式缺乏客观有效的指标独立量化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道德判断心理加工过程。
使研究者将人们在困境中两种外部抉择的外部表现与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发生了混淆,也使得研究人员难以重复验证研究结果,且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甚至在对老年期道德判断研究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 有研究者发现老年人道义论倾向更强,而其他证据显示老年人功利主义倾向更高。
为了解决传统道德困境范式在测量水平上的缺陷,Gawronski等人提出了 道德判断的CNI模型,尝试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通过 分别计算被试对结果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的参数以及一般反应倾向参数重新独立量化个体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心理加工过程。
综上所述,研究希望使用CNI模型对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进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使用问卷法验证传统道德困境范式中道德判断与年龄的关系。
同时采用CNI模型厘清年龄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其二是 通过行为研究探讨认知因素在年龄对道德判断影响内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基于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研究1结果显示,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得分显著低于年轻人。
基于CNI模型,研究解构了道德判断的潜在心理加工过程,研究发现, 相较于年轻组,老年群体表现出更少的结果敏感性。
而一般不作为反应倾向更强, 但道德规范敏感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道德判断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存在年龄差异。
研究2总体CNI模型发现, 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被试对于结果驱动的反应和道德规范驱动的反应都是敏感的。
研究结果表明 老年个体做出更少的传统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是由于其对于结果最大化的认知推理能力下降所致。
但会表现出更多的一般不作为反应倾向而非道义论道德判断, 为道德判断年龄差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并强调了认知加工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目前CNI模型主要在群体水平而非个体水平进行模型拟合,因此 该模型暂时不适用于个体水平的推测和相关性分析的研究。
在多项式决策树模型中,对数量较少的观测数据在个体水平进行模型拟合会导致不理想的拟合结果。
目前, 采用CNI模型的研究都是将特定组别被试的数据合并 ,在组水平进行数据拟合与统计分析,这也是多项式模型分析软件MultiTree中采用的标准方法。
最近, Körner等人正在尝试通过增加道德困境材料来解决个体差异级别的比较。
遗憾的是,由于补充版的材料过于冗长,该材料可能并不适合针对老年群体大规模施测。
未来,研究 应致力于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CNI模型无法分析个体数据的局限 ,将之适用于大规模测试,这将使得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其次, CNI模型只能进行三个参数与参数限定值间的差异比较,以及两变量(或两个条件)间比较。
若进行多变量比较时,CNI模型则并不直接适用 ,如:研究2中包含两个变量(年龄、认知负荷),且每个变量有两个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 目前只能通过不断建构新模型进行两两比较来解决研究问题。
其原因是,C、N、I参数使用极大似然拟合的方法对模型在描述数据时的充分性进行评估。以C、N、I参数与模型参数限定值进行参数与特定值间比较为例:
在进行比较时,C、N、I参数被强制等于模型限定值。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模型拟合优度量显著偏离, 才能说明其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否则将无法比较。
因此, 在CNI模型中,两种条件之外的比较是无法直接操纵的。
未来,若能 通过改善模型使变量与变量间可以进行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 ,或是 建构变量间影响过程传导的数学模型 (如 中介模型、交叉滞后分析、自回归潜在轨迹模型 等)。
将大大增加对于道德判断年龄差异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度,这有待于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进展。
最后,研究 仅探讨了年龄差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及认知资源在年龄与道德判断关系中的作用,并未直接纳入情绪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会存在缺陷。
未来, 应当引入情绪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如:大范围人群、不同情绪刺激和测量方法的研究)或情绪影响的CNI模型。
来更清晰地识别情感加工年龄增长对道德规范敏感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更好地验证结论。
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个体心理活动更加复杂, 影响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这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 ,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
而有研究已经发现, 在年龄增长带来认知资源下降的同时,经验的弥补作用不容忽视,这些因素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
未来应当建构一个综合模型以一种明确的信息处理方法来解释现有结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