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世界快消息!孩子备考,家长先减压


(资料图片)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 郑  莉 

本报实习记者    吴  桐

又到了学子大考的季节。看着孩子们紧张地备考,家长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但是,家长的负面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郑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家长的考前压力如果传递到孩子身上,很可能影响孩子考试前的情绪状态,导致食欲、睡眠质量下降,甚至陷入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备考冲刺状态和考场发挥。“我在临床上见到过这样的案例,”郑莉说,“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成绩下滑严重,妈妈想尽办法都没有用,最后带孩子来做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是这位妈妈自己太过于焦虑了,孩子刚上初二,她就不停地和孩子念叨中考的事情,不断地向孩子输出压力,导致孩子成绩不断下滑,最终中考失利。”

郑莉表示,临床实践中,焦虑和抑郁两种情绪在考前家长身上最为典型和常见。容易焦虑的家长有两种常见性格特点:一种是胆汁质,容易焦虑、发脾气,一不留神就会将焦虑释放到孩子身上,比如不断催促孩子、向孩子施加压力,或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较等;另一种是控制欲较强的家长,一旦孩子有超出常规的行为表现便施加压力。比如当孩子提出感到压力大,今天放学想和同学打球放松一下时,便说孩子不务正业,应放下一切全力备考。而有的家长,表现得“云淡风轻”,看似毫不在意,其实可能是由于压力过大而感到缺乏动力、难以面对,产生了消极和悲观的情绪。这样的家长甚至会当着孩子面说:“马上就考试了,现在努力也没用。”殊不知适度焦虑有益于孩子产生动能,努力学习。家长一旦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影响孩子培养“适度焦虑”的备考状态,有可能导致孩子松懈,甚至不再认真对待考试。除性格倾向外,还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曾经处在焦虑或抑郁的养育环境中,所以当孩子面临大考时,也习惯性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郑莉认为,家长应主动了解自身情绪,这是应对考前压力,避免把情绪传染给孩子的重要方式。建议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在压力面前表现出的情绪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做好自己,不仅能帮助自己主动调节和放松,走出不良情绪模式,也能在与孩子交流时及时感知到哪些话可以正常表达,哪些话掺杂情绪,最好不要说。郑莉推荐家长在考前可通过正念、冥想,阅读、音乐疗法等调节自己,如果实在感到压力过大,也可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家长调节好自我情绪,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考前冲刺的阶段。郑莉提出,考前关心孩子要适度。过度地关心和唠叨,如三番五次地给孩子端水、送水果,很容易打乱孩子看书复习的节奏,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不管不问,孩子则会有失落感,缺乏学习动力。家长保持平常心即可,不需刻意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此外,注意营造放松、舒缓的家庭氛围。其实家长主动放下焦虑或抑郁情绪后,家庭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轻松自在。家长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一同学习和阅读,或陪伴孩子在家做一些放松精神的练习,打造更利于学习的、舒适的家庭氛围。

郑莉表示,身教大于言传,临近考前,家长应表现出“大将风范”,以身作则,放平心态,适当降低期待,主动调节内心改善极端的、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的认知。要知道,孩子们的未来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决定的,人生的转机很多,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坚定信念、发挥潜力,靠自己的努力走入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