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中再次响起“赵家笙”
□保定日报记者 郝子帅 牛玉宝
十几年制笙经验的老工匠,在一间二十余平方米的非遗作坊里反复打磨、捶打,机械设备转动的声音,打磨零件的摩擦声音,交叠合奏。
(资料图片)
洪水退去,涿州生产生活按下“重启键”,全面复苏的趋势中,豆庄镇南寺村一非遗项目——赵家笙,在古朴的村镇,重新响起传承了三千年的乐声。
“反复捶打,是为了让笙斗更平整,同时增强它的强度。比起敲打笙斗略显‘高昂’的声音,敲打簧片的声音就显得厚重许多。”55岁的赵宏亮不仅担任着豆庄镇南寺村党支部书记,身为涿州市赵家笙乐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更是“赵家笙”第四代传人。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还和滥竽充数的典故有关联。”赵宏亮说,在古代,因为礼制严格,分成竽和笙,大者为竽,小者为笙。
走出操作间,赵宏亮指着墙体半米高的被洪水泡后留下的泥印,讲述起汛情发生的经过。
“7月31日,镇政府就提前下发了洪水预警通知,作为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第一时间就把村民们及时转移走了。”当汛情来临,赵宏亮心里更多的是村民安危,以至于因无暇顾及家里,大量材料、设备被淹,但汛情和设备损失没有使赵宏亮消沉——
8月10日,洪水退去,赵宏亮便陆续开始把被泡的油漆、竹子和一些小型的设备拿出来晾,为复工做着准备。
18日19时许,厂子正式开工,但平时有40多人的作坊里,现在就来了10多人。“村民家里都泡了,现在正是收拾的时候,只有家里收拾好了,才能踏实上班呢!”对于不能及时复工的村民,赵宏亮给予了最大的理解。正是赵宏亮宽以待人、乐观豁达的品性,和对赵家笙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让他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在得知受灾的消息后,客户纷纷延后了交货时间。
“赵家笙是纯手工制作的,选材工艺都非常严格,正常一天能出一两把,现在人员没齐,时间就会更久。”按赵宏亮的话说,笙的生产就像盖楼一样,只有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呈现出最好的品质。
说着,赵宏亮来到了东侧的操作间指导起来,并亲自上手做起了示范:“这个步骤叫攒笙,通俗的说是把笙组合起来。看似简单的程序却要极其细致和耐心,把每根竹子接触面的部分由圆磨成平的,并将它们贴合牢固。”
自1986年开始跟着祖父学习,赵宏亮已从事制笙事业30余年。如今赵宏亮制作的笙,已成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学会荣誉理事、中国民族吹管乐研究小组组长、中国民乐十大制作师之一等称号。
赵家笙制作流程有7个大项,能细分成七八十个小项,正是严格选品和复杂技艺,让赵家笙的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如今不用发愁交货问题的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村子重建上。
“我们村垃圾快清扫完了,估计赶在9月份前,就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了。”始终心系村子灾后重建工作,接受完采访的他急匆匆赶去了村委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