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千人撑篙 夜有万盏灯火!襄阳港开辟水路运输新通道
3月7日下午3时许,襄阳小河港综合码头,随着一声长笛鸣起,一艘大拖轮加两条驳船组成的船队,装载着1800吨建筑石膏粉从港口出发,将走汉水通长江,前往南京港,这标志着襄阳港结束近20年未通水运件杂货的历史。
因汉江水位下降、航道不畅等多种因素影响,南船北马的襄阳码头一度中断了大宗货物的水路运输。近年来,伴随着汉江航运枢纽陆续建成,航道条件逐步改善,襄阳水路运输开辟了新通道,“日有千人撑篙,夜有万盏灯火”的繁华盛景或将重现襄阳。
一份订单开启襄阳港新时代
3月5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宜城市小河镇的襄阳港小河港区综合码头,几名工人正在调试大型门座式起重机、有人在清扫着水泥台上的砂土。大家都在为一个特殊订单忙碌着。
胡汉云是港口现场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7日下午,一批石膏粉将从港口出发到南京港。他指着岸边的一处蓝色大棚说,货物将从襄阳余家湖化工园通过货车运到码头,再由大型门座机吊装上船。
湖北省港口集团汉江有限公司小河港综合码头副总经理王有刚介绍,襄阳港作为全省五大枢纽港之一,被规划定位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而小河港则是襄阳市第一座现代化综合码头,也是襄阳港的核心港区。
该码头投入运营前,襄阳市水运市场长期疲软,基本上只有少量的砂石业务,“这次小河港承接的水运订单,结束了襄阳市近20年水运件杂货(件杂货是指除液体及铁矿石、谷物、煤炭之类的干燥货物之外的,可以以件计量的货物)为零的历史,为襄阳市水路运输开辟了新通道,对襄阳市水运市场的蓬勃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
“船运最经济!”这是湖北汉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肖润生接受采访时的第一句话。他说,这次1800吨货,以往靠载30多吨的货车走公路,要50多台货车分批装,成本在150元/吨,而船运成本则在100元以内,运输费可节省9万元左右。“而且可实现一次性到货,路上也安全”。
湖北省港口集团汉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继传说:“此次件杂货水路运输新航线的开通,为襄阳大宗货物运输销售开辟了最经济、最便捷、最绿色的水上通道。”
古襄阳码头货物琳琅满目
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商人就通过汉水开展贸易,襄阳被称为“楚之北津”,之后各个年代,从襄阳经水路发出的货物更是琳琅满目。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生漆是当时商贸中很赚钱的货物,当时襄阳的漆器是国内最好的品种之一,襄阳的漆器大多通过水路,运送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邻国。
另外,南方的茶、丝、麻、绢、布及各种手工业品,大多也是由襄阳码头经水路运到北方。特别是秋季橘柚出货季节,连渔舟也在运送橘柚。
当时,襄阳出现了两个码头:一处在襄阳城西大堤,一处在襄阳城南五里的岘首山南。
据一位老襄阳介绍,襄阳城西大堤,又称为“老龙堤”,长约五公里。汉江流进万山后,在现在的小北门以上形成一段河湾,水流平缓,方便船舶避风停靠。商船在此停靠,商货就地装卸,同时也可以进行买卖,当时西大堤一带就是一个大的商贸市场。
襄阳城西大堤形成货运码头的同时,岘首山则发展为固定的客运码头。
中国水运史丛书《襄樊港史》记载,岘首山在襄阳城南2.5公里,东边靠近汉江,山南的方向有路直通襄阳城,若从岘首山坐船走水路到襄阳城,需绕20余公里的大弯道才能到达襄阳城,这段路程木帆船逆流而上最少要半天时间。
无数迁客骚人在岘首山或弃舟登岸,或下马上船,临行前总要在这里“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据当地老村民讲,小时候在岘首山南侧玩耍的时候还发现有拉纤的痕迹,可以想象当时的景象。
31座码头见证商业之盛
据记载,旧时“襄阳码头”共有31座,一些遗址在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小北门码头最热闹,经常有外地游客来观景拍照。小北门古渡口乃襄阳之咽喉。在古代,北聚陕南、豫西南之舟,南汇江汉、湘沅之船,商埠码头,水陆联运,自古就有“一口锁方城”之说。它隔江与樊城公馆门码头相望。
樊城公馆门码头则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古码头,上有梯形礓踏十八级,下为曲尺形平台,台东西各两组礓踏,至台下面形成一等腰梯形驳岸。公馆门码头在明清时期是官府的码头兼驿站。年近八旬的李叔明老人,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公馆门码头附近的樊侯祠和郑公馆紧挨在一起,郑公馆三个字是竖着的,进去以后里面有个大院,大约有一千多平方米。
另外在清代,汉江襄阳区段还有三条官方指定的渡江线路,便于两岸人民往来。在汉江一桥修通之前,襄阳人过江靠渡船,当时的官码头就像现在的公交站台一样。今年81岁的高明根就出生在汉江边。“小时候过江要花3分钱坐船,我就盼望着,江里要是结冰就好了。”高明根说。
襄阳港将可通江达海
时代变迁,襄阳港口码头的功能也在变。
小河港现场负责人周志强是“港二代”,他的父亲是余家湖港老员工。周志强说,父亲一辈子在港口工作,现退休已十来年,而他也在港口工作了23年。
周志强亲眼见证过襄阳港口的繁华,小时候最喜欢在港口里玩,“整个江面都停满了船,夹杂着各种口音。”他说,那时候船上拉的货,除了煤炭,还有小卡车,甚至集装箱。余家湖港口甚至有自己的铁路编组站,货物通过火车转运,每天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省港口集团汉江有限公司小河港项目副总经理王有刚介绍,到1975年,襄阳港口专业码头基本达到机械化、半机械化。1983年开始建设了丹江路煤炭码头、回龙寺杂件码头、梯子口集装架码头、兴武街综合码头、六两河综合码头及与铁路联运的余家湖大型煤炭中转码头等。直到改革开放前,襄阳水运占运输比仍为90%。
港口的没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有刚说,流域综合交通网的建设、汉江航道基础设施落后,航道等级低,未能全线治理,致航行不畅,其他运输方式分流了部分货物,水运比例逐年下降。
即便如此,汉江目前仍是腹地与外省进行大宗物资交换的主要运输通道之一,如腹地发往南京、上海的大宗物资,不论是磷矿石还是其它货物,水运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具有环保、安全、成本低的优势。”他说。
据了解,近年来,湖北省规划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上最大的内河枢纽之港。港口功能定位以大宗散货、件杂货、集装箱、商品汽车、化工品运输、LNG为主,同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按规划,襄阳港将形成2000吨航道,泊位156个。其中,货运泊位59个,货运年通过能力6460万吨;客运泊位47个,年通过能力365万人次。(周萍英 尚进 王亮)
关键词: 日有千人撑篙 夜有万盏灯火 襄阳港开辟 水路运输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