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淮阳海报】淮阳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秀华:慧心纸韵 金剪传承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手艺人使用剪刀或刻刀,在片纸上进行巧妙地剪切或镂刻,呈现出蔚然可观的大千世界。剪纸承载了我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与绵延不绝的祝福,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渲染喜庆氛围的重要角色。


(相关资料图)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3世纪,人们在皮革、绢帛、金属薄片等材料上用剪、雕、剔等技法做出镂空纹样,中国各地域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剪纸由此成为百姓装饰日常生活、传递美好祝愿的重要载体之一,并在明清时期到达顶峰。

在淮阳,人们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窗花、柜花、喜花、翎鸟花卉、草虫鱼兽……厚重肥沃的陈楚文化土壤,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淮阳剪纸艺术,剪纸艺人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朴实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倾注于剪纸上,赋予了纸张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

淮阳剪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而延续不断,主要原因是它和民俗、民风关系密切,最终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人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直到如今,人们在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情礼仪、环境装饰等活动中,仍离不开剪纸。

刘秀华是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书画及剪纸艺术。据刘秀华介绍,小时候她家在淮阳太昊陵附近,每逢农历二月的人祖会,很多老人挎着篮子在庙会上卖鞋样花,她总是要央着家人买许多张带回家。刘秀华的奶奶和母亲在村上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每逢亲戚邻居有新人结婚,总会邀她们剪上象征美满和睦的鸳鸯、双喜等图案贴在房前屋后、院里门外,用来烘托喜庆气氛。

耳濡目染,刘秀华六岁就迷上了剪纸,从那时起,一有闲暇她就拿着剪刀和红纸,书本上有的、报纸上印的,她都能照着样子剪得惟妙惟肖。有一年邻居家结婚,十一岁的刘秀华送上亲手剪成的红双喜,赢得了满堂的夸赞,参加喜宴的客人都说:“小姑娘真厉害,刚看到这么精巧的双喜,还以为是哪个巧手的老婆婆剪得呢!”

十五六岁时,刘秀华开始前往外地学习绘画,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后来她如愿以偿考入天津师范大学艺术专业,进行更系统专业化的学习。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河南郑州、山西平遥、天津杨柳清进修,虚心向民间剪纸大师求教。她在秉持现代美术观念的同时,积极融合各地的民俗特色,终成一家之风。她擅长“万剪不断”的手法,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对影廓造型的强调,令人赞叹不已。

刘秀华创作的剪纸样式千姿百态,不仅表现淮阳当地群众的审美爱好,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她的诸多作品都灵动地展示了淮阳当地的特色文化。最令人惊叹当属她的人物剪纸作品,不仅生动传神,而且饱含韵味。

2016年岁末,在淮阳县首届春节晚会上,刘秀华展示了32米剪纸长卷《五十六个民族》,其大气磅礴的构图和精湛的剪纸技术震撼全场,五十六个民族人物形象风格各异,服饰特色鲜明,造型夸张而又细致入微,整幅作品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像在镂红的纸张上盛开了一朵朵绚丽的花朵。该作品在2017年年底走进全国政协礼堂,并荣登“雷锋春晚”。

2017年5月,刘秀华历时一年完成的16米长卷《伏羲圣迹图》问世,长卷共分十六幅,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始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作品刻其形、现其神,刀工精湛,细致入微,构图讲究,实现了剪纸艺术性、欣赏性和收藏性的有机融合。把太昊伏羲氏开天辟地的伟业描绘得栩栩如生,深藏着对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开创人类文明和羲皇故都历史文化的诠释。此作品在淮阳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一经展出,便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还获荣获了首届河南省传统技艺大赛(剪纸技艺)一等奖。

今年春节期间,举国抗疫,共克时艰,每每在电视中看到一线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忘我工作的场景,刘秀华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内心的感动让她拿起剪刀剪出了“逆行者”系列作品,以歌颂抗击疫情的白衣战士和英雄人物,向奋斗在一线的“逆行者”致敬。

二十多年来,刘秀华手执金剪,创作不疲,作品多达千余幅,翻开这些剪纸,能看到她创作风格的演变,从传统题材的精细雕琢,到人物、风景的创新演绎,作品篇幅越来越大,但那股精细劲儿却一点都没有减少,每一张剪纸都体现了她的匠心与对文化的态度。除了自己创作,她还开设艺术课程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承中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脉络。

镂红剪彩扬陈风。刘秀华,这位民间手工艺术的传承者,不但剪出了厚重的陈楚文化,也剪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在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博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的形势下,陈楚大地上的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树,古老而长青,而刘秀华则是其中最朝气蓬勃的新蕊,沐浴着阳光雨露,肆意地挥洒芬芳。

监       制:姜昀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