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天天观天下


(相关资料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了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做好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过程的实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好奇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的持久性不够长。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水平三《快速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通过单一的跑来练习蹬地与摆臂的协调配合,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此时应设计一些专项练习(如后蹬跑、高抬腿跑、小步跑)或趣味游戏(如追逐跑、叫号赛跑),更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更好地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二、采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了信心,就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长盛不衰。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更应该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三、通过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体育课教学效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课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学生也能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