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理:《鼓楼外》表面写仇恨实则是写善良
展现京味儿文化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是编剧王之理在《傻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作品之后创作的又一部力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之理表示:“创作剧本对我来说是通过我对社会的认知、文化的感触以及三观的表达,从一个小切口带给观众一种启迪、一个思考方向。”
一笑泯恩仇的故事
电视剧《鼓楼外》讲述的是老木匠易大船的大徒弟于钟声、二徒弟尹东义之间的恩怨纠葛。最终,于钟声放下仇恨,选择原谅;尹东义幡然醒悟,迷途知返。剧名为什么叫《鼓楼外》?王之理说:“我创作时抓住的一条主线是老北京人的局气,讲规矩,讲理儿。就像北京城鼓楼外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历史沿革发展,都是按中轴线走的。剧名叫‘鼓楼外’,寓意在此。”
王之理说,《鼓楼外》表面写仇恨,实则是写善良。剧中于震饰演的于钟声有原型。“原型是我的一个朋友,他的故事挺触动我的。受他影响,《鼓楼外》其实是讲一笑泯恩仇的故事。于钟声出狱后开始疯狂地报仇,但结果是两败俱伤,自己也走入人生低谷。后来他懂了,是报仇让他误入歧途,要懂得放下。”
从2006年进入编剧行业至今,王之理创作的剧本从《傻春》《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到《情满四合院》《鼓楼外》,都有鲜明的京味儿特色。王之理说:“北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其实是融合,是由不同地域、民族的团结、融合形成的‘和文化’,我的作品贯穿这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写的是身边事身边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王之理认为,写自己身边的人、亲身历经的事,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王之理说:“我写的都是身边事、身边人。我的剧中人物基本上都有原型,有时候是好几个原型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正阳门下小女人》里的公私合营,还是《情满四合院》里的大院规矩,都是我熟悉的故事。《正阳门下小女人》里的徐慧真,原型就是我家边上小酒馆的老板娘。在我的作品里,每一部戏都讲一个道理。《傻春》讲的是对家庭的牺牲与付出;《正阳门下》讲收藏即人生,要堂堂正正行正道;《情满四合院》讲的是感情的复杂与坚贞;《正阳门下小女人》写的是原谅别人就等于包容自己。”
写戏重点在于写人
从《傻春》里的赵素香、《正阳门下》的韩春明,到《正阳门下小女人》里的范金有、《情满四合院》里的何雨柱,看过王之理编剧的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这些人物非常鲜活,让人看过就难忘。而且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表面讲事,实则讲理。王之理说:“我写戏重点在于写人。”
创作中,如何让人物鲜活、有个性?王之理说,创作的关键是要把人物最本质的东西挖出来。“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要把情感、情怀真真儿地放进去。戏剧的冲突、人物的情感转变,每一个细节要怎么处理,才不让观众感觉到难受,都是要用脑用心的。在故事里你就是主角,你就是每一个角色,你得变成他们,和他们一起流泪、流血,才能让他们活生生地立在那儿。”
“如今,剧本创作可以被数字化、程式化,几分钟要有一个高潮,高潮之中要有小高潮,这些都是技术性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说到创作成功的秘诀,王之理说,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积累与沉淀,“生活的阅历就是积累,是创作素材的积累。要有足够的生活积累,足够贴近生活才能提炼;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最深的东西,把它挖出来才能引领;还要能把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通过故事提升、传递出来。”(刘桂芳)
关键词: 王之理鼓楼外 表面写仇恨 实则是写善良 现实题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