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顺应市场需求 “七位一体”发展天冬全产业链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资料图)
6月7日下午,内江市东兴区新江街道一个食品作坊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蜜饯制作工艺传承人周维学正在做天冬蜜饯。从清洗、撩煮、去皮,到三次浸泡糖水、烘烤,每一个流程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用一份匠心去成就一道美食。
天冬蜜饯(摄影:王斌)
天冬富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强骨髓、抗肿瘤、抗氧化、美容养颜等功效,内江天冬种植历史已有1400余年,食用历史也有近200年,天冬膏、天冬酒、天冬蜜饯广受市场欢迎,天冬在药用、食用、保健、外用方面都极具开发价值。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天冬全产业链发展。当下,在有着“中国天冬之乡”美誉的内江市东兴区,正在将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的发展蓝图,逐步落地变为现实。
累计栽种天冬6万亩
创新机制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天冬
芒种时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天冬基地,一排排天冬在田间整齐排列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夏季管护作业。除了青台村,在东兴区大、小清流河流域,在农业科技园区,在撂荒地整治后的山坡上,常常可以看见天冬绿油油的“身影”。
东兴区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机械化、可溯化、信息化的模式发展天冬种植,坚持“不与粮争地”原则,探索“粮药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以“两核一带”为引领,布局打造“一镇一园区”,现已建设以天冬为主的园区25个,累计栽种天冬6万亩。
“内江天冬”是草本药材,从种下幼苗到成熟采挖,至少需要3年时间。如何消除村民等待的焦虑,看到天冬产业发展的希望?当地创新探索“622”“4222”“4321”等联农带农机制,有力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全区超过5000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天冬基地
降低糖分迎合时代趋势
成功研发天冬系列产品40余种
1977年,时年23岁的周维学进入内江市食品厂,开始跟着父亲周竹文学做蜜饯,历任班组长、蜜饯车间主任、生产厂长,逐渐成长为一代蜜饯制作大师,曾经三次参与国家蜜饯果脯标准制定。
那时,天冬蜜饯就是周维学最常做的一款产品。以前因为保鲜技术还不够成熟,糖分越高储存得越久,所以周竹文那一代的天冬蜜饯糖分达到了80%—85%。八十年代,周维学开始研制低糖产品,将糖分降到了55%—60%。6月7日采访时,周维学兴奋地告诉记者,为了顺应当代人低糖饮食的趋势,经农科院专家测试,他已经成功把天冬蜜饯的糖分降到50%。
“天冬蜜饯因为清热润肺很好卖”。69岁的周维学期待着,东兴区食品加工厂建成后,他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为内江打造“中国甜食之都”贡献力量。
不仅仅是天冬蜜饯,其实,东兴区已与合作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天冬洗护、日化、果酒、酱酒、饮料等大健康产品40余种,成功转化天冬粉、酒制黄精肽粉、天冬面膜等8款产品。
入选新华社民族工程
擦亮“中国天冬之乡”招牌
4月12日,在今年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天冬系列产品引起商家和游客的极大兴趣,展台人气火爆。
5月11日晚,2023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无人机空中秀”在德清县凤栖湖畔举行,无人机拼凑成“中国天冬之乡”的字样点亮了夜空。
5月29日,“内江天冬”再次亮相首届中国道地药材产业大会暨全国中药材乡村振兴会议。
2021年,东兴区获得“中国天冬之乡”称号后,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内江天冬”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工程,成为西部首个道地中药材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产区品牌。同时成功入选“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四川品牌培育工程。
下一步,东兴区将积极推动天冬产业向品种道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逐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