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数据解读(农业):预期、饲料、货币均对生猪价格存在部分支撑》_全球微动态

本期重点关注:猪肉收储预期顺利落地,生猪价格或将继续有所支撑。而从饲料情况来看,2022年饲料总产量增速有所下滑,且短期内玉米深加工行业毛利持续走低,这或将导致饲料价格下限有所上移,同时对猪肉价格有所支撑。除此之外,从货币角度来看,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的上升,或将从另一个角度支撑猪肉价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内容标题:【近期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2022年饲料总产量增速下滑】【2月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毛利持续低迷】【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对生猪价格产生支撑】

具体内容

(1)近期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2023.02.20)

猪粮比价持续下跌,目前已经低于5:1,而行业内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所对应的猪粮比价为7:1,所以生猪价格出现了明显的过度下跌。为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发改委决定于近日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计划。其实在猪粮比价跌破6的时候,市场对猪肉的收储已经部分存在预期,且愈来愈浓,收储预期与生猪低价也共同导致了养殖端的压栏惜售,生猪价格也因此出现明显的企稳。

而目前生猪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强需弱的格局,随着生猪收储预期落地,未来的需求恢复成为生猪价格能否持续上涨的关键。从宏观环境来看,春节过后,需求仍然未见明显接续,且市场正在逐渐将预期后移,加大了对“金三银四”需求恢复的预期,但是从具体的生猪需求来看,短期大学集中开学,其需求或较工业品有一定的支撑。因此,生猪终端需求短期仍存向好预期。在此背景下,短期生猪价格或下行有限(编者:孙继森)。

(2)2022年饲料总产量增速下滑(2023.02.20)

2022年全国饲料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3亿吨水平。从增速水平来看,相对前两年有所下降,尤其较上年增速降幅近12个百分点,但仍达到了2014-2019年增速平均水平。总量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同时在新一轮猪周期的带动下,饲料消费水平的增长与国内生猪存栏水平同步提升,而增长速度则随着母猪产能恢复至高位后明显放缓。

由于饲料行业直接面对上游养殖环节,盈利能力也主要取决于上游的景气程度,养殖行业对其有显著的滞后性影响;且随着上游饲料消费需求的下降,对其饲料产能和产量也进一步形成负反馈。尤其是猪周期变化,往往带动饲料生产端的调整,猪饲料产量已经成为“猪周期”的滞后指标。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养殖深度亏损的影响逐步传导至饲料生产端并持续至2022年,可以认为2022年饲料产量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猪饲料产量的增长乏力。(编者:曹慧)

(3)2月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毛利持续低迷(2023.02.20)

玉米淀粉行业进入2023年之后,尽管亏损面有所缩窄,但整体利润仍处于负值区间。企业采购原料意向不高,多维持产销平衡态势。原料玉米价格较去年略高,淀粉及副产品均处于下滑通道,导致企业盈利不佳。如下图,截至2月17日,行业亏损面仍超过百元/吨。

乙醇行业利润走势逐步下滑。从2022年底时的盈利高端达到近300元/吨位置,一路下滑到2月17日前后的-114元/吨一线,下降幅度138%。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企业,当前副产品DDGS价格弱势下行,乙醇自身也因需求下滑导致库存略高,拖累价格下行同时,行业毛利持续受损。卫生事件目前暂告一段落,乙醇需求呈现明显回落(编者:孙光梅)。

(4)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对生猪价格产生支撑(2023.02.20)

货币供应量同收入、消费、价格和投资等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也会显著影响商品的价格,狭义上来说,货币宽松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从生猪价格与M1的同比增速来看,两者亦存在这种关系。M1指的是狭义货币,其主要认为货币的主要只能就是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因此它可以很好的代表商品终端消费所代表的货币供应量。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双方数据上呈现正相关,也对应了货币宽松导致物价上涨的现实逻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角度来观测货币供应对生猪价格的刺激作用。截至2023年1月份来看,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给明显增加,且从2023年整体货币政策“稳健”的格局来看,货币供给仍存在小幅增加的可能。因此整体来看,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在短期或长期均对生猪价格产生一定的支撑。(编者:孙继森)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 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