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个月 广州港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近日,记者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广东通过推进制造业、贸易等多领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取得明显成效。
广东全省外贸进出口从2016年的6.3万亿元相继迈上7万亿元、8万亿元大台阶。实际外资从1300亿元突破到18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5万亿元跃升上4万亿元台阶。去年三大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达8.27万亿元、一年净增1.2万亿元、增速达16.7%,实际外资1840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增长9.9%。
前四个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
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21个市全覆盖
广东是如何做好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据广东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劲松介绍,广东省实施数字贸易工程,成功争取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个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推动数字技术向贸易全链条渗透。培育数字服务贸易,累计建成数字服务出口基地7个。2021年全省数字贸易进出口812.3亿美元、增长22.7%。实施贸易新业态工程,成功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21个市全覆盖、总数居全国第一,推动跨境电商制度创新、业态创新和集聚发展,累计建成全省海外仓超300个、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创新提升专项行动,探索发展离岸贸易,建设全球优品等国际中转项目。广东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规模双双突破3000亿元。
广东省实施展会提升工程,创新协同举办第130届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和举办国家级论坛,累计60万人次进馆,采购商数量稳步增长,来源地之广再创新高。同时,加快推动高交会、文博会、加博会、海丝博览会等向全球区域性高端展会转型升级。此外,广东省还实施粤贸全球品牌工程,围绕“双百双万”目标,举办“粤贸全球”展会154场,举办“粤贸全国”活动110场,累计带动4.3万家次广东企业参展,助力消费电子、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灯饰照明等广东优势产品打开国内外销路。
为强化枢纽功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广东省在重大贸易平台工程方面,广州南沙获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飞机租赁等6个百亿元级进口平台启动建设。加快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向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区布局。累计建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47个,覆盖我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纺织服装、家具灯饰等传统优势产业。
广东实施产业链招商工程,创新举办“十四五”期间广东省与跨国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跨国公司投资广东年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签约投资总额超4000亿元。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产业数据图谱,大力推动内外资上下游配套和协同发展。年到资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五年累计218个,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超百亿美元外资大项目落户广东。此外,广东还实施贸易龙头企业工程,修订实施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型企业办法,招引培育一批贸易型总部。做强大型外贸骨干企业,培育首批20家加工贸易龙头企业,2021年外贸百强进出口超2.8万亿元。
广东省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工程,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模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改革,2021年广东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较2017年压缩81%和94%,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此外,广东省通过实施贸易金融创新工程,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扩容,探索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2021年出口信用保险规模超7000亿元。
41项改革创新成果全国首创
广东以“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牵引,扎实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形成584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41项全国首创。落实国家部署,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缩减至27项,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下放三批134项省级管理权限,实现“应放尽放”。建立以智能化通关为支撑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箱,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金融创新稳步推进,获批全国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运作,FT账户业务额突破7000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额超过5000亿元,南沙片区累计完成201架飞机租赁业务,前海成为全国最大的类金融企业集聚区。
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以制度规则对接为重点,不断提升金融、法律等领域对港澳开放水平。开展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港澳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账户等业务,推行粤港澳“三地车险一地投保”。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1008个,成为港澳青年内地创业首选地。
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去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76亿元,税收收入104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82.41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30%。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成功引进217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集聚5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前海加快形成金融、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横琴积极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科技研发、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和现代金融等产业发展迅猛。
去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介绍,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9.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工业能耗强度的一半,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国前列。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G基站、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获批建设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列全国第一,累计建设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取得重大进展。
广东省20个集群增加值约占GDP近四成,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31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推动超过4.6万家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
广东省支持重点企业加快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协调缓解汽车企业芯片短缺问题。2017年以来累计推动超4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广东省相继制定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等惠企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开展省制造业高端人才“千企智造·智汇行动”,对接高端人才超5万人,支持企业精准引进1300余名急需紧缺人才。对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符合条件的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由省指标保障。
近五年编制实施重大项目超5000项
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华东介绍,广东从2017年到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接近20万亿元,年均增长8.8%左右,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了9.6%,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1.8%,高于投资的整体增速,说明广东省的投资结构在不断地优化。
近年来,广东专门安排了30多亿元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超前主动谋划了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每年编制实施重大项目计划,近五年编制实施的重大项目超过5000项,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谋划建设了中委广东石化、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超百亿美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同时,广东成立重大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用地用林用海资源要素优先投向重大项目,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储备、积极申报专项债券项目,这几年累计获得专项债券额度在全国居于前列,推动了一批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如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建设项目。
广东大力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出台企业投资核准、备案管理的实施办法,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的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项目库,推广网上全流程办理省、市、县三级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提供“一站式”投资服务推动整个项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设,通过减审批、优服务、提效率,有效激发社会投资的活力。
广东11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100强
据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介绍,近年来,广东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坚持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目前广东共有国家高新区14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21年最新排名显示,广东有11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100强。2019年,省政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