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世界快讯:博野县90后农村小伙蔡一民的核雕创业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保定晚报通讯员 张子晔

蔡一民的核雕作品。

方寸之间雕刻百态,细微之处皆是匠心。一柄小小刻刀,几枚不起眼的桃核,被他游刃方寸间,赋予生命力。一间不大的工作室,他带领十来个志同道合之人,将“小核雕”做成了带领乡亲致富的“大产业”。他就是博野县王营村的青年核雕艺术家蔡一民。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自学成才的蔡一民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生于1991年的蔡一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动手党”,从小便喜欢手工制作,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捕捉创作灵感,捏泥人、做弹弓、叠纸鹤、穿风铃一度都是蔡一民儿时的拿手好戏。2012年,21岁的蔡一民见到工友手上戴着一条核雕手串——这是蔡一民第一次接触核雕这种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从那一刻起,他与核雕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仔细观察把玩,蔡一民觉得自己也可以制作出来。当天,他便买来了一柄刻刀和半袋子桃核。经过十几个夜晚不停雕刻打磨,第一件算不上精品的核雕手串在蔡一民手上“诞生”了,并得到一群工友的热情追捧,大家纷纷要求蔡一民给自己也雕一串。热心的蔡一民不好推脱,又一鼓作气给几位要好的工友每人做了一串核雕手串。而此时蔡一民还不知道的是,核雕艺术距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刚刚过去了四个年头。

出于对核雕艺术的热爱,蔡一民不久便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了他的核雕求学之路。蔡一民说,核雕之路就像一场修行之旅,雕核也雕心,行万里路、雕世间情、刻尘世百态。他从互联网视频上学习,到苏州、廊坊等地遍访名师求艺,同时积极参加各地组织的核雕活动,集众家之长,不断汲取创作营养。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蔡一民在灯下潜心钻研。蔡一民进步迅速却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几年下来,靠着对核雕的热爱与执着,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不但精准掌握了浮雕、圆雕、镂雕等雕刻技法,还逐渐形成了自己因“核”施艺、随形而作、刻画入微、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整身立雕,雕工精致细腻,立体有层次。

经蔡一民之手的核雕,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都恰到好处,表面线条细致流畅。蔡一民核雕的作品个性鲜明,以佛像题材为主,其中弥勒佛占有很大比重,开脸细腻而不失端庄,喜庆而不显臃肿。目前,蔡一民被国内最大的匠人数据库“匠人百科平台”授予“百科千人荣誉证书”。他创作的弥勒佛核雕,2019年荣获中国·永清第三届核雕技艺大赛铜奖,2022年在千龙网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创杯”文创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2019年,蔡一民成立了自己的核雕工作室,还运用网络直播等创新形式,无偿教授核雕技艺,传播核雕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目前,蔡一民的核雕工作室已经有十个农村核雕爱好者和他一起打拼,每人每年可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他本人也被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认定为全县首批乡村工匠大师。

如今,蔡一民这位“90后”核雕工艺师已渐渐成长为全国核雕界年轻匠师代表之一。有人劝蔡一民去大城市发展,但他坚定地表示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愿继续留在家乡坚守核雕创作,在实现自己核雕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为家乡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本文图片由王红雨摄)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