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苏州吴江七都东风村,村民曹金妹却寸步不离地照顾了丈夫16年。
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但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东风村,村民曹金妹却寸步不离地照顾了丈夫16年。
2007年底,曹金妹的丈夫老杨因一场意外事故高位截瘫,老杨胸部以下瘫痪,以后都要躺在床上,医生“宣判”,如果病人心情抑郁、家人照顾不周,老杨也许只有5年左右的寿命。
但如今16年过去了,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胸部以下瘫痪”的老杨,不仅可以慢慢抬起右手,身体没有佝偻、皮肤没有一点溃烂,天气好时,老杨甚至可以自己推动轮椅前行,遇到熟人时,侃侃而谈,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好,甚至,他还长胖了一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曹金妹在照顾老杨(高琛 摄)
听说了很多“奇迹”
“他们都说我爸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瘫痪了16年的病人,这些全都是我妈妈的功劳……16年了,我妈妈寸步不离,日复一日地给他擦身、喂饭、导尿排便,还给他做关节运动、2小时翻一次身……其中艰辛,也只有妈妈一个人知道。”曹金妹的女儿说。
起初,曹金妹和家人也曾遍访名医,但医生都说手术对老杨的恢复效果不大。
“那时的我们万念俱灰,一家人整日以泪洗面……”曹金妹说,2008年初,在纷飞的大雪中,她带着老杨住进了南京的一家康复医院,希望老杨通过训练创造“奇迹”,同时,她也想在医院里认真学习如何护理瘫痪病人。
住进康复医院后,老杨是医院里年纪最大的病人,在他身边有13岁的瘫痪小女孩、20多岁的截瘫青年,看着他们依然笑对人生,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曹金妹和老杨也深受鼓舞。在康复医院的一年时间里,老杨和病友相互鼓励、打气,也听说了很多“奇迹”。
2009年,“学有所成”的曹金妹带着老杨回到了家中。
宁可自己累一点
年轻时,老杨干活利落、为人勤快,又烧得一手好菜,时常被邻里称赞。在老杨的照顾下,曹金妹没有做过饭、干过农活。发生意外后,务农、做饭、护理病人……曹金妹一一学起。
走进曹金妹夫妻的卧室,屋里干净整洁,曹金妹正在给老杨做关节运动。曹金妹说,16年来,她每天起床给老杨擦洗、喂饭后,就要给老杨做两个小时的关节运动,让关节充分活动,肌肉也不容易萎缩。老杨刚瘫痪时,她听说瘫痪病人身上要挂尿袋,曹金妹不忍心,所以宁可自己每天累一点,自己插导尿管。每天下午,她都会把老杨抱上轮椅,在村里逛一逛。
“我爸这几年胖了一些,有近180斤,上轮椅时,经常是妈妈抱上半身,我或者其他家人帮忙抱下半身。我爸上半身很重,家里只有妈妈或者男人才抱得动。” 曹金妹的女儿说。
从48岁抱到64岁,曹金妹抱老杨越来越吃力。
近两年,曹金妹87岁的母亲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曹金妹就让母亲住在隔壁房间,两头照顾。在曹金妹身体力行的感染下,女儿和孙子也跟着学习护理知识,帮助曹金妹分担重任。
去年,因过度劳累,曹金妹在照顾老杨时突然晕倒,被家人送到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因为放心不下丈夫,曹金妹拒绝了医生入院观察的建议,检查结束后就立即返回家中。女儿担心曹金妹身体,提出了接替她的想法。可曹金妹仅仅休息了3天,就又换下了女儿。
“我习惯了,还是我来做吧。”曹金妹说,这3夜是她16年来,仅有的离开丈夫身边的3夜。
良好家风得到了传承
“妈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耐心、孝心,她对父亲、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感染带动着我们一家孝老爱亲、向上向善……”曹金妹的女儿说。
为了让父母适应网络社会,曹金妹的女儿耐心地教父母如何使用手机,使用微信、刷抖音,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准备再过几年就接过照顾他们的重担。在此之前,我想先‘带着’他们看看世界。”曹金妹的女儿说,以前父亲做生意经常外出,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母亲却一直守在家里,“如今,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更是16年没有离开家,他们时常念叨去外面看一看,去北京看升国旗、坐一次飞机……”
因此,曹金妹的女儿每次去外地,都会抽出时间,以视频通话、录制视频等方式,“带”父母乘飞机、坐高铁,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让父母有更多的精神寄托。如今,曹金妹的孙子已经22岁了,也常常帮助她做一些力气活。
在曹金妹的言传身教下,良好的家风在她女儿、孙子身上得到了传承,他们懂得了孝老爱亲,悉心照料家中的病人老人;他们学会了乐观积极,坚强面对人生的磨难;他们做到了互敬互爱,携手营造和谐的家庭……
“时至今日,我仍相信‘奇迹’会发生,妻子的悉心照料、女儿孙子的孝心,这些一直都在支撑着我,让我有力量去克服病痛,与他们携手前行,如今,我已经度过了3个‘5年’,我相信,我们还有更多充满希望的5年……”望着床前家人栽种的鲜花,老杨笑着说。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琛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