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稳链补链强链?对支撑城市发展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疫情蔓延至今,中国制造业韧性强劲。企业握指成拳,为全球产业修复链接、填补缺口。然而全球分工之下,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国内汽车、机器人等行业也经历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缺箱的严峻挑战。一辆辆新车从成都出发前往海外,背后需要付出远胜过往的艰辛。
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工厂到口岸,从物流到分销……产业链供应链的难点痛点,横亘在所有企业面前;如何稳链补链强链,则成为畅通经济循环、城市发展支撑的一道必答题。
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会上,链长们首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会上,重点产业链链长汇报了围绕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领导干部担任链长,加强链主企业专项培育。一改过去对单个企业的逐个帮扶,按照“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扶持政策”的要求,对上下游进行整体、协同培育。这一新举措对支撑城市发展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将如何“链”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链上机遇
帮助企业提升
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数月来,海运缺箱,是浮于水面上、最受关注的供应链困境。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企业的难题,远不止“缺箱”这一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机器人出货量喜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69%。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表示,目前卡诺普工业机器人订单量仍持续饱满。
在邓世海看来,疫情给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不仅能提高企业工厂的生产效率,更能大大降低用工风险。但疫情后第二年,却遇到两个“意想不到”。其一是国内外订单持续上涨,从全国各地到东南亚的订单都涌向成都,全球客户不停催单。其二是供货周期变长,上到工业芯片供应周期翻倍,原材料价格上涨,下到海运缺箱,运费上涨,全球供应商意外不断。
在全球供应链相互关联的今天,疫情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就会往下传导,环环相扣,产生“蝴蝶效应”。调查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透露,边接单边催货,正成为经营中的常态。
随着需求端愈加迫切,卡诺普在提前采购的同时,开始调整供应链布局。企业目光转移到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芯片为例,目前工业芯片的国产化率还不够高。我们正一边提高安全库存周期,一边在国内寻找一些替代的厂商。”邓世海坦言,建圈强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升国产化配套率以及区域间的协同创新。”
转型路上,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副总监孙扬注意到,疫情后不少德国企业主动放弃了过去供应链主要依靠在欧洲进口的方式,转而在海外市场打造本地供应链。今年采购平台发布的采购需求持续上升,预计全年将超650亿元;到10月底,已促成交易126亿元,预计全年促成交易额将超140亿元。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信心也是机遇。“在交流中我们看到,中国在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增强了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经营的预期和信心。”孙扬告诉记者,成都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则是成都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优势。“今年下半年以来,海运价格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将进出口货源向中欧班列转移。中欧班列对缓解当下国际运力紧张、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具有战略意义。”
孙扬也坦言,运输只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物流环节。成都在建圈强链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机遇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与同一产业链上其他国家的企业协同工作。
例如,当下的全球分工中,德国企业正寻求提升供应链应对的灵活性。越来越多的“短链”,正在取代“长链”。这恰好给成都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告诉记者:“不久前,我们带着一家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来华寻找供应商。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他们会跟供应商分享生产中的know-how(技术诀窍)。对企业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更是帮助企业获得成长的一个有益经历。”
串珠成链
补齐补强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关键环节
产业链形成的前提首先是产业的集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大小企业如散落的珍珠,需要串珠成链,才能绽放璀璨光彩。而这也是影响龙头企业布局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药品研发、生产、贸易及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自2006年开始连续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在罗欣药业高级副总裁、罗安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博弘看来,位于成都的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不仅是罗欣药业西南总部基地、第一个产业基地,更是罗欣药业一个国内重要的战略性布局。按照计划,明年初项目即将投入试产;总计将布局12条生产线,达产后每条生产线可实现年产超5000万支以上的制剂产品。
“最初选址的时候,我们考察了全国10余个城市,综合考虑人才、产业环境、成本等因素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成都医学城。”谈及选择落户成都的原因时,孙博弘表示,这里产业聚集度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生物制药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往往耗时多年才可能见到成效。成都对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营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坚持,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成都发展的决心。”
产业聚集对企业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从表面上看,固然会造成一些竞争,但总体上对企业的正面影响相当明显。”孙博弘进一步分析道,生物医药企业对培养基等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大,但要求也很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即同一批耗材,罗欣能用,别的制药企业很有可能也能用。药企采购时,买多了积压库存,买少了不够用;多家药企集聚在同一地区,可以吸引供应商落户并针对这一地区准备更充足的货品,降低供应链成本。
除了原辅料供应商,产业聚集的另一大重要吸引力则体现在合同研发生产服务供应商的到来。它们主要是为客户公司的创新产品提供工艺开发、制备、工艺优化以及商业化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机构。今年5月,由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世界500强企业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同打造的“赛默飞—国际生物城联合创新实验室”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揭牌投用。
“药物早期研发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筛选和测试,需要不同的高精尖设备,然而一台设备的价格对于许多前期资金少的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承担。”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创新实验室拥有涉及大分子药物生物样品分析、细胞检测等覆盖面广的各类设备仪器,能够为企业提供早期研发验证、中试产品放大、生产等服务,帮助更多的企业在成本和时间可控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药物产业化。
加快培育引进能级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影响力大的项目也是成都建圈强链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策略。”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聚焦人工智能、前沿医学、超高清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将充分发挥制造业产业顾问战略咨询作用,梳理一批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名单。按图索骥,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引行动,补齐补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关键环节,支持指导各区(市)县和工业和信息化类产业功能聚焦主导产业、瞄准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同时,成都还将加强产业对接,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构建一批产业韧性强、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链主带动
坚持龙头引领
培育优势企业群体
链主及龙头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链主就是产业链条上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起着引领、影响、带动、协调等作用。”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看来,作为链主企业,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链条上与各企业有广泛的关联度和串联能力。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产业链配套企业聚集,成都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成都已相继建成京东方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路维光电国内首条G11代掩膜版产品生产线等,在AMOLED柔性显示、无屏显示等细分领域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也是中国柔性显示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同时,在龙头企业的